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八章 佛學 八四 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大乘諸宗,從印度流傳中國者,為三論宗、法相宗、淨土宗、戒律宗及密宗。

(一)三論宗所直接依據的典籍,是龍樹著的《中論》、《十二門論》及龍樹弟子提婆所著的《百論》,此三論在六朝時由鳩摩羅什譯成中文,隋朝嘉祥大師作疏,自是以後,三論宗乃盛行。三論的主要內容是一面批評外道(不知法我二空之理的叫外道)及小乘(毗曇知我空,不知法空,俱舍法空仍不澈底,成實已明二空,而照猶未盡),一面闡明大乘正義,即“空”的原理。此宗思想,導源於般若部諸經。

(二)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所依典籍有六經十一部論,而以《解深密經》、《瑜伽論》、《唯識三十論》為最重要,此宗中國人著述,則以玄奘的《成唯識論》、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及《因明大疏》為代表。此宗教義,就是主張宇宙萬有,均為心之所變,而以站在自我人格背後的“阿賴耶識”(分識為八: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第七識時時思量有個我在,即執第八識為我)為顯現萬有的心的本體,本質上不外是純粹的主觀唯心論(說明方式與西洋的主觀唯心論稍有差別,西洋的主觀唯心論,認為一切外物都是感覺印象的集合,但唯識論卻承認器世間在前六識感覺經驗之外,而仍在第八識之中,不離識而存在)。

(三)戒律宗,即律宗。佛教信徒所遵守的戒條,叫作戒律。戒律的解釋,因宗派而不同,但是,一般所謂律宗的律,多係指小乘的戒律說的。這種戒律完全譯成中文的有《十誦律》、《四分律》、《僧祇律》、《五分律》等四種,而以《四分律》最為通行。《四分律》又分成了三派,其代表人物是:一、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二、相州日光寺的法礪律師;三、洛陽西太原寺的懷素律師注d。以道宣派為最佔勢力,號稱南山宗。道宣援引法相宗的教理來解釋《四分律》,故該宗在哲學上無獨立的意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