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二章 語文 一五 字義的演變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六書中的轉註、假借就是說明字義演變的。因為假借字的發展,許多字的本義逐漸被人們忘記,而後人對於古義就不明白了。因為方言的分歧,同一意義而產生不同的字,若是沒有人蒐集起來,互相註釋,人們也會不能瞭解。

例如“後”的古義是君主,現在卻是指君主的妻;“止”的古義是“足趾”,後來引申為“地址”義,再後來又引申為現今通用的“靜止”、“終止”、“阻止”、“禁止”、“舉止”等等的意義;“易”原是動物名,就是蜥蜴,現在通用的意義“容易”是假借義;“豫”也是動物,是一種巨大的象,後來借作“寬豫”、“豫備”、“豫樂”等義。

這些字義是因時代而變遷的。還有因地方而變遷的,古時候有雅言、方言的分別,雅言就是標準語(官話),方言的語彙須用雅言解釋,如《爾雅·釋言》篇說“斯、侈,離也”,“斯、侈”是齊陳等地的方言,離是雅言;揚雄《方言》說:“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方言是一義數字的重要成因。

古書字義最難了解的是虛字,虛字就是連詞、介詞、助詞、嘆詞以及代名詞等,這些字多系假借字,而古人又常常廣泛地使用同音通假,寫法不很固定,所以很難辨識。例如“由”、“猶”、“攸”三字作“用”字解;“繇”、“由”、“猷”都作“於”字解;“粵”、“越”也同作“於是”字解。(《書經·禹貢》:“九州攸同”,就是“九州用同”或“九州因而統一”的意思。《大誥》:“猷大誥爾多邦”,就是“大誥於爾多邦”或“正式向你們各邦宣言”的意思。)清王引之《經傳釋詞》一書,專為解釋古代同音通假的虛字而作,舉例很詳,解釋很合理,過去有許多不可解的文句,意義都因此而明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