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0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蘇秦點出的事實,具有濃烈的嘲諷意味:“……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之憂,無過燕國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以趙為蔽於南也!秦趙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所以不犯難也……秦之攻燕,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戰於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失)計無過於此者!”蘇秦所諷刺的這種“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的邦交政策,正是典型的燕國式的政治迂闊症。這種迂政邦交,最大的症狀便是沒有清醒的利益判斷,時時事事被一種大而無當的想法所左右,邦交經常地搖擺不定。歷史的事實是,雖然燕文公這次被點醒,但其後不久,燕國立即退出合縱而與秦國連橫,重新回到“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的迂闊老路上去了。再後來的燕國邦交,更是以反覆無常而為天下公認,獲得了“燕雖弱小,而善附大國”的口碑。也就是說,燕國邦交的常態,是選擇依附大國而不斷搖擺。春秋時期,這種搖擺主要表現在附齊還是附晉。戰國時期,燕國的搖擺則主要表現於對遙遠的大國(楚國秦國)時敵時友,而對兩個歷史淵源深厚的鄰國(齊國趙國)則刻意為敵。乍看之下,這種邦交貌似後來秦國奉行的極其有效的遠交近攻戰略,似乎是英明的強國邦交戰略。但是,可惜燕國不是強國,更不是要自覺統一天下的強國。燕國的遠依附而近為敵,更實際的原因在於迂闊的王道精神,在於老牌王族諸侯的貴胄情結——齊國趙國是新地主國家,與我姬姓天子後裔不能同日而語!這種對實際利害缺乏權衡而對強大鄰國的“身世”念茲在茲的國家嫉妒,導致了燕國邦交的長期迂腐,也導致了幾次行將滅亡的災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