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此即由當時風氣,專喜廣蒐證據,只要所蒐集者博,其不合理,並無人能發覺,所以容得這一班人作偽。儒學至此,再無西漢學者經世致用的氣概。然以當時學術界的形勢論,儒學業已如日中天。

治國安民之責,在政治上,在社會上,都以為惟儒家足以負之。這一班人,如何當得起這個責任?他們所想出來的方案,無非是泥古而不適於時,專事模仿古人的形式。

這個如何足以為治?自然要激起有思想的人的反對了。於是魏晉玄學,乘機而起,成為儒佛之間的一個過渡。

魏晉玄學,人多指為道家之學。

其實不然。玄學乃儒道兩家的混合。亦可說是儒學中注重原理的一派,與拘泥事蹟的一派相對立。

先秦諸子的哲學,都出自古代的宗教哲學,大體無甚異同,說已見前。儒家之書,專談原理的是《易經》。《易》家亦有言理言數兩派。

言理的,和先秦諸子的哲學,無甚異同。言數的,則與古代術數之學相出入。《易》之起源,當和術數相近;孔門言易,則當注重於其哲學;這是通觀古代學術的全體,而可信其不誣的。

今文《易》說,今已不傳。古文《易》說,則無一非術數之談。《漢書·藝文志》:易家有《淮南·道訓》兩篇。

自注雲:“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說。”此書,當即今《淮南子》中的《原道訓》。今《淮南子》中,引《易》說的還有幾條,都言理而不及數,當系今文《易》說之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