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5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另一個古老的泡沫是英國的“南海泡沫”,就是這場泡沫把牛頓也套牢了。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是英國的一家特許貿易公司。一聽這名字,就讓人感覺它跟政府的關係不錯,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它給英國國會的議員支付了大量賄賂。於是,英國人跟現在中國人的思維一樣,認為跟著政府的企業就有“肉”吃,於是,南海公司股價一路上漲。並且,南海公司的董事是製造“新聞”的好手。他們不斷給媒體透露各種各樣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幾乎全部都對南海公司極為有利,比如他們又發現金礦了、又拿到港口的經營權了等,當然,這些訊息的真實性相當於我們當年“浮誇風”時“畝產萬斤”的報告。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從每股120英鎊開始,最高峰時達到950英鎊。樂極生悲,南海公司的董事和高管發現股價實在是漲得太離譜了,再也沒有信心把這個牛皮繼續吹下去,於是將自己手中的股票拋售一空,這在泡沫上捅了一個小孔,泡泡“砰”地破開,短時間內股價一瀉千里,又回到了最初的價位。

最後再說一個發生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美國網路股泡沫。當時的網路股龍頭是亞馬遜公司,這家公司是做網路書店的,書沒賣幾本,虧損卻是驚人,比它的虧損更驚人的是它的股價——它的市值反而超過了已上市實體書店的市值之和。為了沾點網路的光,當時的上市公司不管跟網路有多少關係,都想在名字後面加個“多吃糠(.com)”、把總經理的頭銜換成“蛇一窩(CEO)”,只要這麼一變,股價立即上升。當theglobe.com這家公司上市的時候,首日交易量創造了歷史記錄,股價從9美元一路摸高到97美元,市值當天一舉突破10億美元,而它前三個季度的收入只有區區270萬美元。公司的兩名創業者(十幾歲的小男孩)路演時,以新經濟代言人的身份在一次新聞釋出會上志得意滿地對公眾說:“對買到了我們公司股票的人我們表示祝賀,因為他們是幸運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都很不幸。”不過,一年過後,他們的話就得反過來聽了,那些“幸運者”很“不幸地”被套牢了。網路股泡沫雖然號稱“新經濟”,但還是避免不了跟老泡沫一樣的結局。代表網路經濟的納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達到5 000點的巔峰後,開始大幅度調整。2002年,該指數最低1 108點,相對最高點,3年跌幅達到78%。牆倒眾人推,原來改名字的公司又開始爭先恐後地要把名字改回去,諷刺的是,這次去掉“多吃糠”股價又還是會上升——可愛的上市公司,為了投資者的利益,你們辛苦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