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2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兩年後,柏賈帶著馬隊走了西邊的商貿渠道,也是柏鷙生前走的最多的一條商道,從崇州邛崍出發經雅安漢源過邛都到滇北。這一路主要是為了礦產、農副產品、藥材,後世則開發出了茶葉這種產品。和其父柏鷙一樣,柏賈帶著馬隊一生奔波在這樣的商道上。柏賈在南下北上西進東出,多年行商的道路上因為實際情況的需要,柏賈和蠶叢氏商議後決定將著裝服飾進行了一番改進。原來蠶叢氏和原始古蜀土著,基本都是衣左衽,披麻布,著皮襖,穿坎肩,攏脛衣,著芒鞋(草鞋),沒有胯衣,不論男女,都是開襠的。因為盆地及周邊荊棘叢生,到處都是蛇蟲鼠蟻,在平原上還好,一旦到了山裡,那是極為不便甚至不安全。而行商又必定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開襠是極容易導致受傷的,於是柏賈及其族人們最開始用兩條布帶纏繞的方式護襠即穿襠布,腿裹脛衣,腳著芒鞋。芒鞋後來在材料和做工上進行改進後,曰“履”,後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手工從業者曰劉備,在從事匡扶漢室這個專案以前,做的就是這個工種。

蠶叢氏的婦人根據胯的形狀,將布匹做成穿襠,再在腰兩側打結,曰“穿襠布”,後來不斷改良後成為 “兜襠布”,當內衣穿。開始時是大氏族的專用,後來則慢慢普及到了庶民,成為了“兜襠褲”,四川話曰“搖褲兒”。在天熱的時候,絕大多數男性平民都只穿“兜襠褲”(“搖褲兒”),方便實用也便宜。“兜襠褲”在古蜀歷史上存在了極長的時間,後經古蜀人不斷改進和完善成為了後來的犢鼻褌(褲)(即加長版的“兜襠褲”)。婦女的著裝一般是:上身裹布帶,也稱“布衣”或“裹裙”,腿攏脛衣抑或不穿。要麼不穿外衣,要麼套上中間開孔的布匹,再後用布帶繫腰。婦女若沒出門,在屋裡,要麼赤腳,要麼穿木板鞋(也叫“板拖”,現在叫“人字拖”),後來有改進型曰“木屐”。注:“木屐”在一段時期內是平原上大氏族的專用,甚至是身份的象徵,倒不是因為“木屐”材料多名貴,做工多細緻,而是此時根本沒有鋒銳的手工具,多是石鏨,在木屐上要鑽系麻繩的孔則極為困難,製作麻煩成本就高,普通平民穿不上,且勞作穿著也不方便。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