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附錄二 記服裝企業家印常榮 金寶森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訪談者按]金寶森先生是印嘉佑先生的姐夫,也就是印常榮的女婿。印嘉佑的姐姐名印麗雅,在印嘉佑先生的口述中對她的情況有比較具體的講述。

金寶森先生這篇文章發表在由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寫、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辛亥革命後的北京滿族》一書中(321—326頁),對於印常榮先生的情況,與印嘉佑的敘述略有參差,而以印嘉佑先生所述更為平實坦率,可互相參照。這裡擷取的,是金先生文的一部分。

印常榮,字華亭,滿洲鑲白旗明輝佐領下,薩克達氏。父親薩克達德山,幼年讀書,成丁後,被挑選為馬甲養育兵,就讀於國子監,成為候補天文生。成家後,由於錢糧極少,只好去私塾訓蒙。但仍難以養家餬口,遂棄學而從事手工勞動,在家中製做旗人婦女使用的“兩把頭”,拿到花市、隆福寺、護國寺等地擺攤售賣。辛亥鼎新後,因“兩把頭”無人使用,改做絨絹紙花,以為贍家之計。

常榮家從清兵入關後,世居北京。他於1903年出生在崇文門外東花市大街南小市口內中國強衚衕棗樹院1號。常榮幼年失恃,1911年繼母生弟常慶,1925年再繼母生弟常祿。常榮幼承父訓,頗諳滿族禮儀,友愛兩幼弟無間,直至逝日。

常榮8歲開始讀書,12歲小學四年級畢業。此期間,歷經辛亥鼎革與家庭變化,首先改變了姓氏。薩克達系滿語,漢譯為祖或老,其父唯恐餘人接互動通姓氏時有不恭之嫌,乃以其祖名之第一字為姓,改薩克達為印。其次,家庭經濟日益困頓,被迫輟學,習做絨絹紙花貼補家用。軍閥混戰,市面蕭條,小本生意也無法維持。16歲(1918年)經人介紹,到東單牌樓三條內官場衚衕31號,寧波人開設的週記女服店內學徒。由於他聰穎好學,肯吃苦,誠實勤樸,頗得師父師母及師兄之歡心,技藝長足進步,三年零一節的學徒期未滿,就已開始接細活了。20歲(1922年)出師後,按店規必須留在店中工作三年。一次義大利外交官夫人晚上送來一塊紗料做禮服,翌日8時要穿,常榮以其精湛技藝,全憑手工縫製,一夜完成,準時送到,無論裁剪樣式或做工,均屬上乘,使該夫人十分喜悅,讚不絕口。除為師父掙來高報酬與信譽外,他本人也得到該夫人10銀圓的“賞”,這10元約合10袋“洋白麵”。不久就升到裁剪長工人了。一時名噪京華,許多婦女服裝行業爭相高薪聘請,1926年轉至東城乾麵衚衕內東石槽衚衕朱記女服店任技師。1930年,二弟常慶、表弟王崇武均已學徒出師。三人合作,在東四牌樓炒麵衚衕內,設立“華茂女子服裝手工局子”。 三人自己攬活自己做。由於手工精細,恪守信譽,活源不斷。當時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印常榮就到各國使館內搜攬活計,多為來料加工。揹回來料子,做成後再背送回去,十分辛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