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六章 制度與人性 荀子:善能勝惡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荀子的主張,是把人性分成兩半。

哪兩半?

一半叫性,一半叫偽。

什麼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12]

什麼叫偽?可學而能,可事而成,謂之偽。[13]

也就是說,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為的就叫偽。

很清楚,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偽,就是人的社會屬性。性和偽加起來,才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人性。這在荀子那裡,就叫“性偽之分”。

這樣區分,有什麼意義?

解決善惡問題。

怎樣解決?

惡來自性,善來自偽;性是惡的,偽是善的。

性則惡,偽則善,這確實高明。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儒家主張的仁義道德,包括孟子主張的向善之心,是從哪裡來的了。按照荀子的說法,是教育出來,薰陶出來,改造出來的。所以,善,是社會性。教育、薰陶、改造之前的性,是惡的。

這就是荀子的“性惡論”。

也就是說,荀子主張性惡,不是說人性惡,更不是說人性本惡,而是說人的自然屬性惡。至於社會屬性,則仍是善,也必須是善,只能是善。

所以,孟子的人性論,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論,也是“人性有惡”,而不是“人性本惡”。本惡,是韓非的主張,不是荀子的。

本惡與有惡,有什麼區別?

不把人性看作本惡,就還有希望。因為人性之中除了性,還有偽。性戰勝了偽,就是惡人;偽戰勝了性,就是好人。一個人是善是惡,就看你選擇的是性,還是偽。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