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水下試驗中,你看到的是“魚”還是“池塘”?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如果東亞人必須協調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行為,適時而動,那麼我們可以預計他們會比西方人更關注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實際上,我們有證據證明東亞人比西方人更關注社會。我發現北京大學的學生比密歇根大學的學生對他人的態度和行為有更多的瞭解。來自密歇根大學的特里·海頓和丹尼斯·帕克領導的小組和來自中國心理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研究了單詞出現時的背景畫面對人們記憶單詞的影響。他們讓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以及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看了許多單詞。一些單詞以帶有社會背景的形式出現,其背景是一些人組成的畫面;一些單詞的背景由一些“非社會”物體構成的,比如鮮花;一些單詞根本沒有什麼背景。在看了一系列的圖畫後,參與者們彙報了所有他們能記得的單詞。對帶有非社會背景的單詞以及根本沒有什麼背景的單詞的記憶,中國人和美國人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對於那些帶有社會背景的單詞,中國參與者比美國的參與者記憶得要多。很顯然,對圖片的記憶是對圖片上醒目單詞記憶的回想提示,這表明中國人比美國人更注重社會線索。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西方人和亞洲人在以迥然不同的方式體驗著這個世界。西方人是他們的自傳體小說的主人公,亞洲人只是電影中提示他們存在的成員。發展心理學家傑西卡·漢、米歇爾·利克特曼和王琪(音譯)讓4~6歲的美國和中國兒童報告一些日常事件,比如,前天晚上睡覺時做什麼了,上一次生日是怎麼過的。他們發現了三點引人注目的地方。首先,雖然所有的孩子都經常提及自己,美國孩子提到自己的次數是中國孩子的3倍。其次,中國兒童能夠說出事件的有關細節,並能夠用簡要、實事求是的語言來描繪這些細節。美國兒童用很隨便的方式談論那些個人感興趣的事件。再次,美國兒童提到自己內心的感受,比如個人的喜好和情感,是中國兒童的兩倍。總之,對於美國兒童來說就是:“好,夠了,來談談我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