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西方人見“木”,東方人見“森”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最近有一次,我坐在從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起飛的飛機上,這時我聽到一位男士的聲音——一個歐裔美國人——正在向他兩歲多的兒子提問。

爸爸說:“氣球是什麼形狀的?”兒子沒有回答。

“是圓的,賈森。”

爸爸說:“這是一雙襪子。它們是長的還是短的?”

兒子說:“短的。”

爸爸說:“對了,短的。”

爸爸說:“這是一條褲子。它是?”

兒子說:“短的。”

爸爸說:“不對,賈森,是長的。”

雖然這種交流在西方人看來是很平常的測試,但是以亞洲人的標準,這就非同尋常。父親的問題在把兒子的注意力引向物體,他詢問的是物體的屬性。這對於西方人來說是給小孩的注意力定向的一個最自然的方法。但這不適合東方人,其原因在於感覺和認知方面的深刻文化差異。

古代中國的哲學家把世界看成是由連續的物質構成的,而古希臘的哲學家則認為世界是由相互分離的物體或相互獨立的原子構成的。一塊木頭在中國人看來是沒有縫隙的、均質的材料,而在希臘人看來,木頭是由粒子組成的。再如,一個貝殼在中國人眼裡是物質,而在希臘人看來是物體。值得注意的是,有證據顯示,現代亞洲人也有把世界看成是由連續的物質構成的傾向,而現代西方人則傾向於把世界看成是由物體構成的。

認知心理學家今井睦美和戴德·金特納向不同年齡(從不到兩歲的小孩到成年人)的日本人和美國人說明物體是由特殊的物質構成的,而說明時,他們也不註明它是物體或物質。例如,他們會向這些人出示一座用軟木做的金字塔,讓參與者看這個“東西”。然後,他們給參與者看兩個托盤,其中一個托盤裡放著一個與剛才看到的金字塔形狀相同但材質不同的金字塔(比如,由白色塑膠製成的金字塔),而另一個托盤裡放的是材質相同但形狀不同的東西(比如,軟木片)。然後調查人員讓參與者指出放有他們的“東西”的托盤。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