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二章 語文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古音之學,萌芽於宋,而發展於清。清初顧亭林作《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稱為“音學五書”,他根據古代韻文推定古字的本音,對於從前葉韻改讀的講法認為不對。其後江慎修作《古韻標準》,段玉裁作《六書音均表》,戴東原作《聲類表》,孔廣森作《詩聲類》,王念孫也有古韻分部的研究。近人章太炎作《成均圖》(按均即韻字),其門人黃季剛(侃)繼起,分古韻為二十八部,這是古韻的最後結論。

關於古韻的學說,最重要的有近人汪榮寶的歌戈魚虞模古韻歸麻說(汪氏是就外國古來傳述的中國語及中國古時音譯的外國語——主要的是梵語——而研究它們的發音,得到的結論是凡屬ㄜ[e]韻或ㄩ[ü]韻或ㄨ[u]韻的字,古時都屬ㄚ[ɑ]韻)。

至於古代聲母,清代錢大昕提出“古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及“古無輕唇音”兩大主張,以證明古時缺知徹澄非敷奉微等紐(紐就是聲母,類隔是指古音反切,可用聲音相似而不同類的字為紐,例如“方”應為府良切,也可作溥良切。所謂類隔之說,就是認為古人讀音不大精密正確,把不同音的字當作同音。其實當時某些音根本沒有,並無所謂類隔,即如“方”字本讀如“旁”,“府”字本讀如“溥”,並不是隨便亂讀)。章太炎又作《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黃季剛再由《廣韻》的三十二古本韻考訂,所得的最後結論是古紐十九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