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一章 概說 四 國學的派別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講實證的學術,分科繁而派別少,尚玄思的學術則相反。國學以古書為物件,文字艱深古奧,又不免有遺漏和錯誤,後世的人無法去找古代的原作者來質疑,就只好憑自己的意思來解釋,因解釋的不同,而派別便產生了。以前說的“義理”、“考據”、“詞章”的三種學術,雖然是三個部門,但同時也是三個派別,因為學者所採取的道路不同,對於同一古書的解釋會得到相異的結果。所以曾國藩說他們“各執一途,互相詆譭”。

在考據學全盛的清代中期,所謂桐城派詞章之學也抬頭起來。桐城派文人以“載道之文”相標榜而譏誚考據學的支離破碎,無補於聖道。考據學者則譏誚桐城派文章沒有內容,根本無所謂“道”。考據學者批評義理之學的空疏,可是義理學派也譏誚他們的破碎支離。這幾派之中,考據派在學術界雖然稱霸,但清政府所獎勵的卻以義理之學為主。

義理學派即所謂宋明道學,因其解釋經書遇著難解之處,不去找許多古書參證,考查原來的意義,只是“望文生義”,照字面去講,所以人們說它空疏。其實這個學派不是完全不查考古字的意義,不是完全不注意古書的遺漏錯誤,我們一看《四書》的朱注便知。這個學派的特點,是在於借孔孟的話來宣傳自己的學說,朱熹(晦庵)的四書注,就是宣傳他的理氣二元論。陸九淵(象山)更公然說“六經皆我註腳”。的確,他們表面上是註解經書,實際上是拿經書註解自己。可是朱熹還不敢公然這樣講,他的意思只是說,按之人情物理,孔孟的這些話應當這樣解才對。朱氏是主張“格物致知”的,這就是從研究人情物理去了解孔孟之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