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一章 概說 二 國學在清代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中國學術,以周秦諸子時代最為發達,當時諸子百家,各有專長,不相剿襲。自漢朝表彰六經,儒家定於一尊,諸子之學衰落,而經學成為唯一的學術。兩千年來,除解釋經書外無學問。但到了清代,似乎從解經之中有開闢一條新路的趨勢。

過去漢儒解經,注重字句的解釋和制度的考證,但宋儒反對漢儒的方法,主張依經義而修養心性。清初學者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諸儒無補時艱,於是起而批評宋明心性之學的流弊,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然而他們所謂實學,仍然以通經致用為中心,因此即便是非常留心當世之務的顧亭林,也不敢稍為懈怠他的經學研究,並由經學而奠立了清代考證學的初基。顏習齋(元)、李恕谷(塨)繼起,提倡實踐,反對空言,無論性理考據,都在排擊之列,但由於他們要實行三代政治,最後也不得不歸於考古。其後戴東原(震)出來,一方面以新理學姿態批評宋明思想,一方面繼承顧亭林的考證學而加以發展。同時惠定宇(棟)亦標榜漢學。惠、戴以後,繼起有人,考證學派於是佔了學術界的支配地位。

但正統的考證學派繼承東漢經師為學而學的精神,埋頭研究,不談現實政治,到道光、咸豐以後,內憂外患交逼而來,不容許士大夫脫離現實,於是正統漢學又逐漸衰落了。代之而興的於是有繼承西漢學者經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學派。公羊學派中的康(有為)、梁(啟超),最後亦不嚴格地遵守西漢經說,而直接以己意解釋孔孟,以作維新運動的根據,清代思想如再進一步,就有解脫孔孟束縛的可能。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