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人物·動物·植物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義

刀和砧板,比喻實施迫害的人。

辨析

“俎”字指的是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注意“俎”字不要寫錯為“組”或“狙”。“組”為組織,而“狙”多用於“狙擊”。

起源與演變

甲骨文中“俎”字像置肉於砧板或祭祀用的禮器之上,《說文解字》將“俎”的小篆字形說解為“從半肉在且上”。“俎”的本義是指祭祀或宴會時用來盛放牲體的禮器或者砧板。

《左傳·隱公五年》中“鳥獸之肉,不登於俎”,意思便是鳥獸的肉,不能放入“俎”這樣的禮器中作為祭品。

“刀俎”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一句。“刀俎”也可當作動詞使用,表示宰割的意思,或者指非常危險的境地。

例句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難道轟轟烈烈的大丈夫,平白地受人刀俎麼!

遯廬《童子軍·謀劫》

字裡字外

項羽和劉邦都是秦末的起義領袖。剛開始的時候,兩個人是合作伙伴,共同目標是推翻暴虐的秦朝。項羽稱霸之後,劉邦因為不願意臣服於項羽,便在自己的封地上苦心經營。時機成熟之後,楚漢戰爭也就爆發了。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諸多較量中的一個重要事件。

當時,項羽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實際上是想趁機殺掉他。劉邦因實力稍遜,不敢得罪項羽,只好帶著張良、樊噲等人硬著頭皮來赴宴。席間項羽的謀士范增不斷地尋找機會,對項羽不斷使眼色,並讓項莊舞劍並希望能借機除掉劉邦。劉邦的手下都勸他偷偷逃走,他猶豫不決,擔心不辭而別會惹惱項羽。樊噲便對劉邦說:“做大事的人不應該計較這種小細節。現在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們是擱在砧板上的肉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趕緊跑還等什麼?”於是他們連夜逃回了自己的軍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