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22-07-15 09:25:05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軍事思想

1.儒家著述中的軍事思想

早期儒家的軍事思想,始於孔子,繼於孟子,集大成於荀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春秋魯國人,儒家創始人。其戰爭觀較為保守,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反對"自諸侯出"(《論語.季氏》);主張息戰,"天下一家";主張慎戰,《論語.述而》載:"子之所慎;齋、戰、疾(疾病)",作戰必求"臨事而懼(謹慎),好謀而成"。強調教而後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反之,"不教民,是謂棄之"(《子路》),所教內容,不出射、御;要求將領必須足仁足智足勇,多聞多見多思,因為"仁者無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視"足食、足兵、民信"為立國之本,《顏淵》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還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史記.孔子世家》)。不過他更強調"民信",這與其強調"為政以德"的仁本思想分不開。孔子言兵,雖未成體系,卻是儒家軍事學說的始作俑者。

孟子(約公元前371—前289)名軻,戰國中期儒學大師,其軍事思想散見於《孟子》一書。孟子的戰爭觀比孔子更為保守。孔子還主張仁義之戰,他則全盤否認戰爭,認為"春秋無義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危害極大;並進而認為好戰者實為"民賊","罪不容於死","善戰者服上刑"。他認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而在於"仁",提出"仁者無敵"的主張,"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以為有了"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òu,鋤草)"等仁政,就能無敵於天下。故此,他反對"以力服人",竭力主張"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的軍事思想雖然迂腐保守,卻亦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兩項閃光的戰略思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