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5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第五次“圍剿”,敵以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前進,首先佔領了黎川。我卻企圖恢復黎川,禦敵於根據地之外,去打黎川以北敵之鞏固陣地兼是白區之硝石。一戰不勝,又打其東南之資溪橋,也是敵之鞏固陣地和白區,又不勝。爾後輾轉尋戰於敵之主力和堡壘之間,完全陷入被動地位。終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一年之久,絕無自主活躍之概。最後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據地。

上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圍剿”時期我軍作戰的經驗,證明處在防禦地位的紅軍,欲打破強大的“進剿”軍,反攻的第一個戰鬥,關係非常之大。第一個戰鬥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於全域性,乃至一直影響到最後的一個戰鬥。因此得出下述的結論:

第一,必須打勝。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於我,不利於敵,確有把握而後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第一次反“圍剿”時先想打譚道源,僅因敵不脫離源頭那個居高臨下的陣地,我軍兩度開進,卻兩度忍耐撤回,過了幾天找到了好打的張輝瓚。第二次反“圍剿”時,我軍開進到東固,僅因等待王金鈺脫離其富田鞏固陣地,寧可冒犯走漏訊息的危險,拒絕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議,迫敵而居,等了二十五天之久,終於達到了要求。第三次反“圍剿”雖是那樣急風暴雨的局面,千里回師,又被敵人發覺了我們迂迴其側後的計劃,但我們仍忍耐折回,改用中間突破,終於在蓮塘打著第一個好仗。第四次反“圍剿”時攻南豐不克,毅然採取了退卻步驟,終於轉到敵之右翼,集中東韶地區,開始了宜黃南部的大勝仗。只有第五次反“圍剿”時全不知初戰關係之大,震驚於黎川一城之失,從挽救的企圖出發,北上就敵,於洵口不預期遭遇戰勝利(消滅敵一個師)之後,卻不把此戰看作第一戰,不看此戰所必然引起的變化,而貿然進攻不可必勝的硝石。開腳一步就喪失了主動權,真是最蠢最壞的打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