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2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這是理論上當然的結果,事實上也無人懷疑。考試之所覘,只是學識。這不是說才德可以不論,不過明知才德無從考校,與其因才德之無從考校,並其學識的試驗而豁免之,尚不如就其學識而試驗之,到底還有幾分把握罷了。

這種見解,是要積相當經驗,才會有的。所以考試之制,必至唐宋之世,才會興盛。考試之制,其起源是頗遠的。

西漢以前本無所謂考試。晁錯、董仲舒等的對策,乃系以其人為有學問而請教之,並非疑其意存冒濫,加以考試。所以策否並無一定;一策意有未盡,可以至於再策三策,說見《文獻通考》。

直至東漢順帝之世,郡國所舉的人,實在太不成話了。左雄為尚書令,乃建議“諸生試家法,文吏試箋奏。”家法,指所習的經學言。

史稱自是牧守莫敢輕舉,察選清平,就可見得考試的效驗了。但是自此以後,其法未曾認真推行。歷魏晉南北朝至隋,仍以不試為原則。

科舉之制興於唐。其科目甚多,秀才系最高科目,高宗永徽二年後停止。此外尚有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科,均見《唐書·選舉志》。

常行的為明經和進士。進士科是始於隋的,其起源,歷史記載,不甚清楚。據楊綰說:其初尚系試策,不知什麼時候,改試了詩賦。

到唐朝,此科的聲光大好。這是社會上崇尚文辭的風氣所造成的。唐時,進士科雖亦兼試經義及策,然所重的是詩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