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我覺得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在邏輯上看是雞與蛋的關係。到底誰為誰的前提,我覺得教材的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雞與蛋誰先誰後,從邏輯上看,是蛋在雞前。因為,從單純的邏輯分析來看,雞出現之前的物種肯定不是雞,假設叫雞’,那麼,第一隻雞的出現必然是從蛋孵化而出,只有雞’發生基因突變,生出第一個雞蛋才有可能出現第一隻雞。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的關係,我覺得在歷史邏輯上應該是相對剩餘價值是絕對剩餘價值的前提,而不是一般教科書上說的那種觀點。原因是這樣:從歷史來看,必然是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的整體性提高,才能使得剩餘勞動出現,或者反過來說,如果在歷史上,首先是透過延長勞動時間而使得剩餘勞動出現,於是再出現相對剩餘價值,這在邏輯上似乎講不通。奴隸主對奴隸不太可能涸澤而漁吧,總得保證基本的奴隸的長期的可持續的勞動。因為,我們可以假設某個時間點t0還沒有出現剩餘勞動,人們為了保持自己的生存已經最大化自己的勞動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必然不可能出現在超出人們生理極限的情況下延長勞動時間的情況,因此,從邏輯上看,必然是某個時間段,人類社會的勞動生產率突然提高,導致了剩餘勞動的出現。歷史上真實的情況也是這個樣子,必然是人類社會在工藝技術上的突飛猛進,才有可能出現剩餘勞動,才會出現階級社會。這也符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規律,因為相對剩餘價值的背後是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反映的是生產力,而絕對剩餘價值的背後是資本家與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強弱關係,反映的則是生產關係。因此,從歷史邏輯來看,相對剩餘價值應該是絕對剩餘價值的前提與出發點,而不是反之。我覺得,絕對剩餘價值是相對剩餘價值的前提與出發點這種說法,只是為了便於分析。從封建社會末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我覺得也是一樣的道理,應該是相對剩餘價值是絕對剩餘價值的前提,必然是一次技術飛躍或組織手段的進步使得勞動生產率提高,才能有資本主義的出現,從邏輯上看,不可能是技術與組織手段停滯不前的封建社會突然邁進了資本主義,那麼必然是相對剩餘價值是絕對剩餘價值的前提,但兩者卻又不可分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