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29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不知生命的美好,怎能體會到死亡的安詳?悼亡的哀慟和思念的綿長,正來自婚歌戀曲中的幸福時光;沒有《揚之水》的歡欣喜悅,沒有《綢繆》的喜不自勝,怎又演繹出《葛生》的悲痛欲絕?

一個民族對生死的心態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這個民族在千秋歲月中的命運。一次次走過劫難和坎坷、綿延了四千年的華夏民族,她的生命歷程與她早年形成的生死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的民族自然也不能免除對死亡的忌諱,但它相對從容許多。華夏先民沒有像古埃及人那樣費盡心機鑽研靈魂復活的方法和肉身不朽的技術,也沒有像古印度人那樣將生命投入生死輪迴的期待。在佛教意識還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我們的先人都會默默接受終將歸於塵土的宿命。他們在哀慟和思念中告別了親人的魂靈,冥冥中感到他們將去往另一個並行的、卻不能觸及的世界。所以,我們的民族有“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祭祀傳統。有人說,對父母祖先的祭祀是孝道的延續,對伴侶的思念是感情的延伸。活著的人還要繼續生活,但死去的人不會離開我們。有時候,某些遊牧民族因為嚴酷的生活環境,不得不流傳下了輕老弱、重壯力的習俗,這時候,我就很慶幸我所生長的民族很早就進入了農耕文明。他們不會因為生活的惡劣放棄祭祀的虔誠,不會因生命的逝去就割斷與他們的聯絡。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就是讓華夏民族延續千秋的秘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