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25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第二章我們提到過孔子給子貢上的一堂課,現在當我們分析了中國與歐洲兩年多年的歷史後,不妨再來思考一下這堂課的內容。《論語•顏淵》篇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一段非常清晰地說明,孔子認為民眾的信任比經濟和軍事問題的解決更加重要。雖然古漢語不使用國家認同感這個名詞,但是毫無疑問不信任就不可能認同,對於今天我們所談論的國家認同感問題,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早就已經看到其對於一個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假如真的理解了《論語》裡的這段話,那麼清朝的根本缺陷不問可知,對於這個朝代的基本脈絡從理論上就完全可以預見到。應該指出的是,古漢語言簡意賅富於概括。“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所包含的內容遠遠不止是國家認同感問題,還指出了民眾相互之間的信任以及對於自身的自信問題。信在古漢語的意義是非常豐富的,相當於現代漢語中信仰、信任、信心、信義等幾乎所有與信字有關的詞彙意思的總和。

關於北宋丞相趙普有個典故,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現代中國人對於這句話恐怕多數會不假思索得認為純屬扯淡。反駁的理由似乎是現成的:真要半部論語能治天下,中國怎麼會落後呢,近代怎麼會混得這麼慘呢?但是稍微動腦筋想想,清朝可曾用半部論語治過天下?那樣的話中國就根本不會落後,也不可能有近代的屈辱歷史。當現代中國人隨手揮霍歷史遺產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認真去思考過這些歷史遺產的價值。倒是韓國人比我們還上心,什麼都要拿去聯合國申請個非物質遺產。半部論語能不能治天下,姑且放下不論。對於論語裡面孔子給子貢講的政治學基本原則,倘若國人真的理解了,那麼不僅對於中國,對於整個世界的理解都將上一個臺階。這實際上是適用於所有國家所有時代的普適歷史法則,而且還將影響未來整個世界的演變。對於這個法則的理解,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復興速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