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9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偉大的德意志歷史學者利奧波德-馮-蘭克(1795-1886)在1854年給巴伐利亞國王上課講解美國革命的歷史影響,他解釋說,透過“建立一個基於個人權利的新共和國,北美人帶給這個世界一股全新的力量……。”,這個共和國主義意識形態可能導致君王們喪失他們的王座。馮-蘭克進一步闡述說,“這是一個革命原則,到目前為止,國王基於上帝的恩典統治國家是整個社會秩序的核心基礎。美國崛起的這個新觀念則認為力量應該來自底層,[來自人民]…這兩個觀念是對立的兩根柱子,這兩個觀念的衝突將決定世界的歷史程序。”

之前的1650年代英格蘭清教徒革命帶來政治混亂和克倫威爾將軍的軍人統治,許多歐洲人也期待美利堅共和國能夠重複清教徒革命歷史。但是華盛頓將軍則在1783年作出震撼歐洲人的決定,他自願放棄軍職和公共政治生涯迴歸莊園,政治權柄落入民意選舉產生的愛國者領袖手中,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發生權力爭奪戰爭。美國畫家喬納森-川布林在倫敦高調宣稱,“這是一個全新的壯舉,[這裡](歐洲)的人民無法理解,(歐洲)人不願意放棄他們掌握的權力,(他們)願意凝結成一個帝國以獲取更大的收益。”

鍛造一個全新的共和國制度是一代美國人民的事業,從草根民眾到上層精英都以他們的方式參與這個新國家制度的建立。從1776年到1800,美國人民制定新的州憲法和聯邦憲法,設計出一個政治體系,一個基於人民大眾自由意願的草根民粹政治體系。當議會激烈辯論一個新法案的時候,耶魯學院校長以斯拉-斯蒂爾斯牧師(1727-1795)非常不滿,他認為這些當選的議員“只想到這個法案對他個人利益的影響”,而不關注這個法案對公眾福祉的影響。斯蒂爾斯作為一個精英人士所批判的草根民主,卻正是絕大多數普通美國人民所歡迎認同的。普通美國人民缺乏“大國戰略”的遠見,他們就是基於常識作出他們認為正確的選擇,各股不同利益集團在共識平臺上博弈,吵鬧,甚至還有私下決鬥的醜聞發生,但是這種吵吵鬧鬧的議會鬥爭是草根民意的和平表達渠道,美國沒有出現政治混亂失序。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樣奇特的現象,歐洲標準的“草根愚民”在議會政府裡有效地管理著一個有序的社會,歐洲的君王們開始顫抖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