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89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聖公會一直想把主教制度引入美國建立起等級神權制度,但是美國一直在抗拒,這帶來聖公會在美國缺乏一箇中央管理中心。1780年,聖公會雖然在美國各地建立起406個教會,但是他們卻根基不深。長老會則建立起495個教會,公團主義教會則達到749個,還有無法統計的浸信會(他們許多根本沒有教堂,就在牧師家裡聚會崇拜。),這一大批卡爾文主義教會壓倒性地戰勝聖公會,這是美國內戰力量對比的一個關鍵,因為一個教會就可以組織發動起一個社群。

理解這個教派力量對比,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紅軍裝在新英格蘭陷入“蝗蟲般”的民兵圍攻。這樣的力量對比也就意味著北方民兵內戰很少,而在雙方力量可以相持的南方則發生大規模的民兵內戰,那裡至少有5萬不列顛帝國忠實的臣民拿起武器和造反的愛國戰進行戰鬥,他們在南卡和喬治亞和愛國者們進行著殘酷血腥的廝殺。保衛黨民兵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領袖人物應該是大衛-範寧(c.1755-1825)。範寧是個孤兒,他在南卡原住民朝貢區里長大,和切諾基部族有密切的關係,美國人民發動造反獨立革命之後,範寧崛起成為保王黨民兵中的符號人物。他非常聰明,會逃進切諾基人朝貢地區尋求庇護,這樣在切諾基和愛國者政府公開決裂之前,愛國者民兵就無法進去抓捕。範寧先後14次被俘,他要麼設法逃脫,要麼被保衛黨民兵營救,要麼獲得赦免,每次總能夠化險為夷,而他一直頑強地效忠王冠和愛國者頑強奮戰。範寧許多出格的恐怖攻擊行動,因此戰後南卡政府在頒佈的保王黨人大赦令拒絕賦予範寧赦免的恩典,範寧後來設法逃亡去加拿大生活。如果說範寧的形象相對負面,那麼喬治亞的托馬斯-布朗(1750-1825)的***之路則顯得合理正當,他是為捍衛自己的自由而和愛國者奮戰。布朗是英格蘭來的新移民,他原本不問政治,只想作一個低調的莊園主人。自由之子闖入他家裡逼迫他加入愛國事業,布朗認為他的土地來自王冠的恩賞,他不會“拿起武器對抗給我這一切的國家。”,愛國暴民居然把他捆綁在松樹上用酷刑折磨他。懷著私人恩怨和對王冠的忠誠,布朗走上***的托利黨人道路,他率領白人和原住民組成國王遊騎兵,在喬治亞對愛國事業造成一系列嚴重打擊。美國革命成功之後,他移民去佛羅里達,後來他向帝國請願獲得戰爭賠償,王冠恩賞他一片西印度群島土地,他最終在西印度群島紳士夢想,成為一位富庶的大莊園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