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5-02-14 14:15:40

“班荊”典故出自《左傳》。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伍舉(即伍子胥之祖父),與蔡國大夫聲子是好朋友。後來因岳父犯事,伍舉避禍於鄭國,並準備投奔晉國。在鄭國都城郊外,他與聲子不期而遇。於是,二人在路邊折了些荊條鋪在地上,相對而坐,邊吃邊談。於是,“班荊”後來便成了朋友相遇不拘禮節、共坐一起暢敘情誼的代名詞。

烏歇說:“我們這次來,主要是想問一下,貴朝出兵進攻燕京,為什麼不派使者去通告一聲?貴朝之使,從前屢來本國,共議夾攻契丹,這已載於國書。本國皇帝認為,中國是禮儀之邦,必不爽約。但是,貴朝派遣童貫任宣撫使,統大軍,壓燕境,竟遲遲不來通報我國,不知是何原因?難道又中輟了?故遣臣等來聘問。”

趙良嗣對這個問題早有準備,他冷靜地回答說:“我朝皇帝聞貴朝今年正月已經攻陷中京,然後引兵至松亭關、古北口一線,又乘勢攻取西京。我們苦等數月,遲遲不見貴朝來報起兵日月。但既然已知貴朝大軍進發,於是,就令童貫出兵,以應貴朝夾攻之意。彼此都沒通報,所以都不必計較。”

這時,中使童師禮拉著趙良嗣離開大廳,來到中庭,他向趙良嗣耳語一番。

返回大廳,趙良嗣一臉嚴肅地說:“我朝皇帝問你們,貴國兵馬屯白水泊已經多時,可為什麼至今尚未捉住契丹舊主?又聽說契丹舊主逃入夏國,從夏國借的兵馬數萬已渡過黃河,奪得西京以西諸州,佔領了不少土地,不知你們來時知仔細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