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4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這裡就發生了日本軍方第一次“下克上”事件,儘管這之後還會發生無數起。第一個吃螃蟹的就是遠征軍司令西鄉從道中將。西鄉根本不顧政府的命令,他購買英國商船“高砂丸”號為旗艦,率領“日進”、“孟春”、“明光”、“有功”、“三邦”五艘軍艦,毅然於1874年5月7日拔錨出征。

戰爭的過程非常簡單。1874年5月10日,日軍在臺灣登陸。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奮力抵抗不敵身亡。日軍分三路掃蕩抗日派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原住民,諸社紛紛投降,戰爭很快就宣告結束。日本在臺灣建立了都督府,開始修築醫院、營房、道路,向臺灣居民分發日本國旗,準備久踞。

清政府得知日軍侵犯臺灣訊息後怒不可遏,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質問,並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臺灣。這個沈葆楨是清末名臣,也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後來官拜兩江總督和南洋大臣。他還身兼林則徐外甥和女婿之職,沈的母親為林則徐七妹。也就是說沈葆楨的婚姻屬於標準的近親結婚,估計那時候管的也不嚴。

接到命令的沈葆楨立即於1874年6月14日帶領“安瀾”、“伏波”、“飛雲”三艘軍艦赴臺。隨後,“揚威”、“振威”等軍艦也開往澎湖列島進行威懾,一時間臺海戰雲密佈。

沈葆楨到達臺灣後,採取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向朝廷提出縱橫外交和實力備戰相結合的對日方針,一面與日軍交涉,一面積極備戰。沈葆楨首先把歷年來洋船漂臺事件及日本入侵臺灣前後經過分別摘要照會各國公使,最大限度地在國際上孤立日本,利用國際輿論逼迫日本退兵。其次是分批次向臺灣增兵。從大陸抽調當時最精銳的洋槍隊十三營到臺灣佈防,第一批2000人、第二批增援2500人在沈葆楨抵臺後很快到達,還招募廣東兵勇2000多人隨時待命。此外,從天津調運的新式洋炮和從福建調撥的數萬公斤火藥也先後抵臺。沈葆楨的調兵遣將使得臺灣清、日雙方實力發生了根本變化。面對實力不足可能帶來的戰爭失利,加之日軍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每日死者四五名至數十名”,士氣極其低落,日本政府認為軍事佔領臺灣的辦法暫時無法實施,於是被迫採用外交手段來解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