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6-10-30 13:02:27

正文第三十七

前面幾周筆者著重梳理介紹了美索不達米亞的洪水神話文獻,併為大家呈現了部分主要史詩的中譯本。

老實說,作為一種死文字,兩河楔形文字雖然號稱已經被“破譯”了,但是筆者認為這最多隻能算是一種解讀方式的“破譯”而已,不能肯定的說目前的破譯方式和結論就是正確的。很多時候,如果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那麼古文字的解讀可能在根本上就是錯誤的,“破解”越多,錯誤就越多。

而且,由於受到“聖經考古”模式的影響,西方人在兩河流域考古時會自覺不自覺的將史詩的內容往《舊約.創世紀》上面靠。

筆者在此僅舉一例:

楔形文字的主要破譯者之一喬治.史密斯,他對《聖經》十分入迷,同時也在廢寢忘食的研讀當時已經發現的近東考古文獻。作為大英博物館的助理研究員,他可以方便的得到這些泥板用來做研究。

1872年,史密斯開始熱切的閱讀由他的同事,館裡的殘片清理專家雷迪所清理好的近東泥板。之所以熱切,是因為史密斯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在他剛剛閱讀到那些尚未清理乾淨的文字時,就“預感”到這其中講述了“大洪水”的故事。而在釋讀雷迪清理好的文獻之時,史密斯很快就“證實”了自己的預見,“史密斯熱切的閱讀顯露出來的一行行文字,並發現這些文字包含著洪水敘事的片段,他原本就希望這個片段出現在那兒。”——參見沃利斯.巴奇爵士《亞述學的興起與進展》、坎貝爾.湯普森《在尼尼微進行的一個世紀的考察》以及史密斯自己的敘述《亞述的發現》。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