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輯四 思路 第2節 反省之可疑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有許多似乎大家都已同意的結論,深思起來,其實可疑。

只要提到戰爭責任,不論是大陸人、臺灣人或香港人多半會走到一個結論:德國人懂得反省自責,日本人死不認錯,民族性差別甚大。

表面上在客觀地談民族性,真正蠢動的是中國人對歷史不平的憤懣,像餘燼在冷卻的壁爐裡兀自閃著火光。

我對這個簡單的對比非常懷疑。在“日本人不知反省”這個論調裡,有多少是客觀的現象,有多少是我們主觀的認定?身為中國人,我們都知道日本政府將教科書中的“侵略”改成“進出”,並且為之義憤填膺,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家永三郎為了教科書這種改動而控告日本政府,訴訟鍥而不捨進行了一二十年?我們也都知道哪一個日本官員又到靖國神社參拜去了,並且為之大大抗議,但是有多少人注意今年4月發生在日本愛媛縣的事情?

愛媛縣政府在1981至1986年間,每年由公款支付靖國神社大祭的“玉串費”和慰靈大祭的供物費。愛媛縣民認為這種公款支出違背了日本憲法二○·八九條“政教分離”的原則而對縣政府提出控告,要求退回公款十六萬六千日圓。案件經過地方法院一審、高等法院二審,到最後最高法院法官以十三比二的比例判定愛援縣政府違憲,必須抽回公款。

錢的數目非常小,但是判決的意義非常大。顯然日本人也有很多種:有人藉著靖國神社的慰靈來閃避與歷史的尖銳面對,也有人不為靖國神社所代表的民族意識所惑,堅持政教的分離;然而為什麼中國人只記得前者而忽視後者?這種有選擇性的記憶是不是反映了中國人的主觀意願?選擇出來的細節當然是片面的,它究竟證明了“日本人不知反省”或者只是加強了我們對日本人原有的成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