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譯後記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隨著全球史在我國史學界影響的擴大,國內學者對全球史鼻祖之一威廉·麥克尼爾的史學思想和成就已有不少論述。[1]譯者在此從美國世界歷史教學角度介紹麥克尼爾的一些學術經歷和貢獻,以及本書的價值所在。

威廉·H·麥克尼爾1917年10月31日出生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區的溫哥華,其父詹姆斯·T·麥克尼爾(James T.McNeill)是一位神父兼歷史學家。1927年,麥克尼爾一家遷往美國芝加哥。威廉·麥克尼爾於1938年和1939年相繼獲得芝加哥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47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歷史系,1957年晉升為教授,1961~69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歷史系主任,1987年退休。

19世紀初,美國就有少數高中開始教授所謂“通史”,但其內容主要是《聖經》歷史、古典神話等,歐洲中心論、宗教和種族主義色彩比較濃厚。第一次大戰期間,美國國防部“特訓教育委員會”號召全國高等院校以知識和資源為國防服務。許多大專院校設立“特別軍事訓練營”(簡稱“SATC”),培訓招募而來的赴歐作戰新兵。到1919年10月,全美共有540所大專院校開設了這門課程,為SATC培訓了12.5萬名新兵。一戰結束後,將近一半參與該計劃的學校決定繼續開設並完善這門課程。1919年,哥倫比亞大學把這門課程改造成“當代文明導論”,其核心內容是一戰後的國際關係以及美國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的新地位。到1926年,美國已有34所大專院校採用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文明史課程(有的改名為“西方文明史”),後來幾乎遍及美國所有大學。應該說,西方文明史是美國曆史上最成功的世界歷史教學課程。[2]但是早在40年代,美國的世界史教學先驅斯塔夫裡阿諾斯等人就意識到西方文明史課程的侷限性:它只是關於歐洲的歷史。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受到戰爭的刺激,美國“空前地關注整個世界”。美國總統的高等教育委員會隨即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由它起草了一份美國高中和大學教授亞洲歷史的備忘錄。該委員會認為,一個受過教育、希望積極有效地承擔社會責任的公民應該知道世界的發展以及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3]1952年,斯塔夫裡阿諾斯在西北大學開設了一門世界歷史課程,他回憶第一次思考世界歷史課程時說:“朝鮮戰爭期間,當我們的眾多學生離開校園前往遠東,而對將要面對的世界幾乎一無所知時,我就感到需要開設一門全球視野的歷史課程。”[4]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之後,美國社會普遍感到需要了解非西方文化。次年美國頒佈《國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1958年,美國聯邦政府、大學、教育領域的私人基金會都認識到,外語教學、國外的地區歷史和文化研究都能為加強美國國防服務。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斯塔夫裡阿諾斯設計了一門全新的世界歷史課程,選課物件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