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係。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麼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麼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闆,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闆;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願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闆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麼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後的這樣一種心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