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東西德的政治(1949—1989年)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如何解釋兩德在這一時期相對穩定的發展?顯然,部分是由於國際格局的變化。歐洲已經不同於它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模樣,它不再是強大、擴張主義、帝國主義國家聚集的地方。相反,它被分成了東西兩半,分別由兩個超級大國,即美國和蘇聯主導。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將美國捲入了歐洲事務中,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將德國變成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陣營的領導國家之間互相爭鬥的卒子和前線。不過,僅僅從國際格局的角度來解釋這一時期的德國史是遠遠不夠的,國內因素也同樣重要,尤其在解釋為什麼共產主義的東德在1989年以前比鄰國波蘭或捷克斯洛伐克要穩定得多,或者,為什麼西德的議會制民主比戰後義大利的政治體制更不容易產生危機的時候。本書將首先探討兩德政治體制的一些具體特徵。

西德的民主制(以及1990年德國統一後的民主制)在憲法上很有特點。投票制混合了比例代表制和選區代表的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每個選民有兩張選票,一張投給獲得提名的候選人,一張投給黨派。第一張選票以英式投票制選出選區代表,第二張給黨派分配議會席位,議員則按照之前寫好的黨內名單順序獲得席位,席位數量根據黨派獲得的選票比例而定,按規定,得票數至少要達到總數的5%才有席位。這個“5%規則”是為了保證小黨難以獲得面向全國的平臺—防止出現納粹當時在魏瑪共和國時期那的情形—同時保證選舉後不會有過多的黨派互相商議,甚至成立不穩定的聯合政府(這也是魏瑪民主的問題之一)。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方法看起來十分奏效。小黨在20世紀50年代漸漸合併,緊接著,兩黨制的格局形成,較小的自民黨成為第三大黨,平衡了兩大黨之間的權力。這些方法也有不奏效的時候,例如,20世紀80年代,綠黨(the Greens)在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中獲得了席位;1989年春,右翼共和黨在柏林市的選舉中獲得驚人的成功,並從1990年起,得到了上議院或德國聯邦參議院的席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