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七章 東西德時期(1945—1990年)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兩德的建立

1945年,德國一片廢墟。德國人被戰爭拖垮了,他們擔憂著不確定的未來,在帝國的斷壁殘垣中竭力求生。所有人,包括佔領國,此時都無法確定德國將面臨怎樣的未來。在隨後的四十年中,出現了兩個彼此迥異的德國。西邊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發展成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東邊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發展成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經濟最為繁榮的國家,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戈爾巴喬夫執政時,還是蘇聯最為可靠的支持者和盟友。過去失控的德國發展成為現在這樣兩個政治和社會經濟體系如此不同的國家,著實令人驚訝。

最初,同盟國在計劃德國的未來時產生了分歧,無法達成一致。戰爭期間,同盟國曾在德黑蘭(1943年)和雅爾塔(1945年2月)討論過這一事項,當時與會國一致同意德國應該被劃分成幾個佔領區,而在雅爾塔會議上,與會國又認為除了英國、美國和蘇聯外,法國也應當擁有自己的佔領區。在賠款和戰後波蘭的西部邊界問題上,蘇聯和西方國家已經有了明顯的分歧。1945年7—8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掩蓋了這些分歧,美國、英國和蘇聯在會上通過了對德政策的總策略,即德國必須去納粹化、去軍事化,同時民主化。但三國並未透過具體的、可行的提議,因此,不同佔領區仍然無法實施一致的計劃。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因其為沒有政府的被佔領國,此時無法達成任何和約。在等待和約簽訂期間,為方便管理,波蘭的西部邊界暫時劃定為奧得河(Oder)和尼薩河(Neisse rivers)西段。德國疆土因此西移,東部邊疆則劃歸波蘭和蘇聯。波蘭的國土也因此西移,並失去了東部的領地。由四國控制的柏林同盟國管制委員會負責協調不同佔領區的政策。賠款則由每個佔領區的國家分別制定,而蘇聯由於損失巨大,可以獲得西部佔領區的額外賠償,其中一部分實際上是為了從大部分從事農業的蘇聯佔領區人民手中換得一些糧食。會議最終以《波茨坦會議議定書》作結。法國雖然獲得了一個佔領區,但沒有出席波茨坦會議,後來並沒有被這些決定牢牢束縛。然而,由於會議達成的決定大部分相當模糊而籠統,佔領國可以對其做出很多種不同的解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