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結語 地理環境並非戰爭的決定因素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讀史方輿紀要》等傳統史地著作多有一句慣用語“得某地者得天下”,對山河、城市在軍事上的意義也往往做出決定性的定論。而透過本編諸戰例的分析可見,在實際戰爭中並不存在這種僵化的必然性。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並非地理環境,而是一個軍事—政治體的自我整合程度,社會形態、政治結構是戰爭的決定因素,它們決定著戰爭的發生、形式,而戰爭又影響著社會、政治結構的重組。

在戰史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強調軍事技術、地理環境、統帥決策對戰爭勝負的決定意義。但將視野拉遠就會發現,政治結構才是決定政權軍事成就的關鍵。本編以桓溫和劉裕的北伐為例,討論了不同政治結構下的戰爭形態。東晉門閥政治之下掌握軍政權力計程車族門閥擁兵自重,互相覬覦和掣肘,對北方的戰爭一直少有建樹;而劉裕為首的北府軍人勢力則消滅了士族分權,確立了令行禁止、賞罰嚴明的政治秩序,一洗士族政治的萎靡,從而對外連續攻滅北方政權,對內重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再以近代為例,北洋水師的覆滅、甲午戰爭的失敗,根源在於晚清政權的渙散,地方實力派借辦洋務擁兵自重,與桓溫的失敗如出一轍。而在朝鮮戰爭中,新中國的志願軍能夠與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平分秋色,也正因為通過歷次政治運動消滅了離心傾向,使政權具有極高的執行效率與社會動員能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