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九一八事變”前後的四張面孔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我個人總是覺得,從來沒有什麼“偶然引發”的歷史事件。在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事件背後,都有一些看似偶然的必然因素在推動。它們來自各個方向、各種人、各種意圖,但最終促進這件事件爆發的,往往就是這些背後的故事。

1

1931年,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的臉色,是得意的。

倒不是因為石原莞爾官運亨通——雖然他日後官拜日本陸軍中將,但在1931年,他的軍銜還只是中佐。

讓他得意的,是他的一個觀點在日本國內軍政界,得到了高度評價。

石原莞爾的觀點,是這樣的:代表東方的日本和代表西方的美國,未來難免會為爭奪世界霸權決一死戰。在此之前,日本最需要的就是奪取中國的東北——他們稱為滿洲——作為日後的擴張和補給基地。

說實話,這種“自己家裡沒有,就要強佔人家”的強盜邏輯,在對中國一直虎視眈眈的日本,早已不算新鮮。但石原莞爾的老調重彈之所以受到追捧,還是和1931年的日本國情有關。

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的時期,無論從哪個方面,這個彈丸之國,在當時確實走在了亞洲的最前面。

石原莞爾被有些人稱為日本軍國主義時期的“第一謀略家”。他堅持日本的“有限侵略論”,即佔領滿洲即可,日本不應與中國全面開戰

但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讓日本嚐到了大苦頭——到了1931年,日本顯然已經撐不住了:這一年,日本的工業總產值比1929年下降了30%,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近50%,國際收支出現鉅額赤字,國內市場嚴重萎縮,中小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口接近400萬。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