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10封信//教育改變命運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夢馨問我:“姐姐上了好大學,是不是將來就會有好工作、好生活。”我說:“不是的,她以後還要努力一輩子。”夢馨又問:“既然以後可以努力一輩子,為什麼要接受好的教育?不是有很多人退學創業成功了嗎?”這封信是對這些問題的解答。

夢馨:

你問我為什麼我總說“所上大學的好壞,對人的影響遠比想象的要小”,但是又說“人需要努力學習,並且接受好的教育”。這不是矛盾的嗎?另外,為什麼有一些著名的創始人連學業都沒完成,這是否意味著學位其實沒那麼重要。

你的問題很好,問到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問題。如果我們承認接受教育的必要性,那麼總是要儘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雖然接受好的教育和上好大學是相關的,但是兩者並不能畫等號。上好大學是接受好的教育的方法,甚至是捷徑,但不是目的。一個人上了好大學並不等於他接受了好的教育。教育的範圍很廣,並非僅僅是在學校裡上課。

關於教育的必要性,我們不妨從三個層面來看一看。

第一,“教育改變命運”這種說法是怎樣變成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共識的。

你在學校裡會有這樣一個感受,似乎亞裔家庭比其他族裔的家庭更重視教育。這是當下的一個事實,但是在歷史上,歐美國家的人曾經比亞洲國家的人更重視教育。在亞洲,過去教育是為了透過考試當官,而不是為了培養生存技能和個人素養。但是,在歐洲,大家很早就意識到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幫助。在16世紀,愛德華六世開始在英國興辦免費教育,任何交不起學費的貧家子弟都可以到“官辦”的學校讀書。大科學家牛頓就是靠這種免費的公立教育完成了中學學業,進入劍橋大學的。但是這種教育依然不普及,因為很多貧家子弟要先設法工作養活自己,沒有時間接受教育。於是,到了伊麗莎白一世的時候,她開始規範學徒制度,由國家出錢幫助貧家子弟學習謀生技能。後來,一些教育家在英國和美國創辦了很多“星期日學校”,給貧家子弟普及基礎教育。很快人們就發現受沒受過教育,將來一輩子的命運常常相差很遠。今天,很多人說美國的社會分層,下層人想進入上層很困難,這其實是教育不足造成的。事實上,下層人並不比上層人笨,如果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並且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日後的表現和其他人就不會有多大差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