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九章 理學 九四 陸象山與楊慈湖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與朱晦庵同時而創立一新學派的是陸象山。象山名九淵,字子靜,在十餘歲時,即說過“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話。他創“心即理”說,認為窮理不必向事物上去求,只須明白本心的善,所謂格物,只是盡心,吾人做學問,只是除去此心的物慾之蔽,或意見之蔽,而恢復其本體,這就是“先立乎其大者”,就是“知本”。他的修養方法,就是安坐瞑目,存心養性,求認識自己的本心,本心既得把握,自然明理。

所以朱晦庵是發展了《中庸》上“道問學”三字,陸象山則發展了“尊德性”三字。用現在哲學術語說,陸象山之學是主觀唯心論,因為他認定宇宙萬物,都在自己心中。他是注重“思”而不注重“學”的,曾說“六經皆我註腳”。他的著作不多,今存《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象山曾被人邀請,與朱晦庵會於鵝湖,論辯理學問題,意見多不相合,最後晦庵道:“人各有所見,不如取決於後世。”於是無結果而散。後來和晦庵還通訊辯論。所謂“朱陸異同”,在學術史上成為一重要問題。鵝湖爭論的焦點在於為學的程式,晦庵主張首先縱觀博覽而後歸之約,象山則主張先發現本心而後博覽,結果朱以陸為太簡略空疏,陸以朱為支離瑣碎。

後來通訊,討論的是太極陰陽等問題。晦庵認陰陽為形而下之器,陰陽之理則為形而上之道,象山則認陰陽為道;晦庵認太極是無形的理,故有“無極而太極”的話,象山則說上加“無極”是疊床架屋,宇宙間只有一個理(大約他以為氣可包括在理中)。象山又說孔子並非“多學而識之”者,晦庵則說孔子“好古敏求”,未嘗不多學,只不過其中有“一以貫之”之處,若只如此空疏杜撰,則雖有“一”而無可“貫”了。可見朱頗注重歸納法,陸則純粹演繹法。朱學重經驗,陸學重直覺。陸不承認理之外有氣,又說心即理,顯然是主張唯心一元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