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淮huái橘jú為wéi枳zhǐ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義

比喻人或事物因環境不同而改變性質。

名家解讀

這裡的“淮”指的是淮河,淮水。這一成語源自《晏子春秋·雜下之十》:“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古人認為,橘和枳原來是同一種東西,因為生長環境不同,變成了不同的植物。這個成語強調了環境對人或事物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孟蓬生)

辨析

需要注意不要把“橘”錯寫為“桔”。當“桔”讀作jié時,指的是與橘不同的另一種植物,如“桔梗”;當“桔”讀作jú時,則作為“橘”的俗字寫法。

你知道嗎?

淮河是中國一條非常著名的河流,又稱淮水。早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鐘鼎文裡就已經有“淮”字出現。歷史上,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之一。

字裡字外

晏子名嬰,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擔任齊國的宰相。《晏子春秋·雜下之十》中記錄了晏子出使楚國的一段經典故事。晏子代表齊國出使到了楚國,楚王舉行國宴歡迎晏子一行人。為了羞辱齊國,在眾人酒過三巡之後,楚王按照事前的計劃,讓兩個楚國差役綁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問:“被綁著的人是什麼情況?”手下回答道:“這人是我們剛剛捉到的盜賊,是一個齊國人。”楚王隨即對晏子說:“你們齊國人難道都擅長偷盜嗎?”面對楚王帶有挑釁性的問話,晏子的回答充滿了智慧。他說:“我聽說,橘生長在淮南被稱為橘,生長在淮北則被稱為枳,它們的枝葉雖然相似,但是味道相差甚遠,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水土不同。如今,老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到了楚國則開始偷盜,難道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不成?”晏子巧妙地以“橘子生長在不同的地域環境,味道不同、名稱各異”為喻,形象有力地回擊了楚王的故意刁難,說明了不是齊國的老百姓習慣於偷盜,而是楚國惡劣的社會環境與風土人情使本來不偷盜的齊國人變得喜歡偷盜了。晏子的回答不僅沒有失掉作為一國使節的尊嚴,反而使楚王大失顏面,故事雖小,自古以來卻始終為人們所傳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