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黌hóng門mén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義

古代稱學校的門,借指學校。

名家解讀

“黌”這個字下面的“黃”是表示讀音的,上面的學字頭據考證最初的字形表示搭建房屋。我國古代還將學校叫作黌宮、黌校、黌序、黌學、黌宇、庠黌等等,另外還有“黌門秀才”“黌門學子”等說法。(張一清)

辨析

“黌”讀作hóng,不要讀成huáng。在字形上,“黌”與“簧”形近,要注意區分。“簧”本義是古代裝在管樂器笙中藉以發聲的竹製薄片,引申泛指樂器裡用銅或其他材料製成、藉以發聲的薄片。

你知道嗎?

“辟雍”是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所設立的大學的名稱。學校是圓形的,四周有水,如同璧環,所以又稱為“璧雍”。貴族子弟在這裡學習各種技藝,如禮儀、音樂、舞蹈、誦詩、寫作、射箭、騎馬等。

字裡字外

中國是詩書禮儀之邦,有著悠久的教育傳統。大約在夏朝的時候,我國就有了學校。最初,在學校學習文字、禮儀是貴族子弟才能夠享有的特權。

漢代是古代歷史上教育發展比較昌盛的時期。在漢代,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官學有中央辦的,如“太學”,太學相當於我國古代的大學,是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主要講授儒家經典。太學最初設立的時候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後來規模不斷擴大,到東漢質帝時,太學生多達三萬人。官學也有地方辦的,如大學性質的“郡國學”和小學性質的“校”“庠”“序”等學校。漢武帝即位以後,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教育成為治國之本,官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由於太學名額有限,地方官學尚未得到普遍發展,所以私學之風非常興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