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骨ɡǔ鯁ɡěnɡ在zài喉hóu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 義】

魚骨頭卡在喉嚨裡,比喻心裡有話沒說出來,非常難受。

【名家解讀】

這個“鯁”指的是魚刺。大家可以想象魚刺卡在嗓子裡面有多難受。所以,這個詞語表示的意思是肚子裡有話,不吐不快,可是又堵在裡面說不出來。這裡的“鯁”不能理解成動作,如果那樣理解,很有可能就會出現誤用“梗塞”的“梗”那種情況。(張一清)

【辨 析】

“骨鯁在喉”這一成語也常被人們說成“如鯁在喉”。其中的“骨鯁”表示“魚刺”“魚骨”,“喉”表示人的嗓子、喉嚨。書寫時注意不要把“鯁”字錯寫為“梗”。

你知道嗎?

中國人自古就有吃魚的傳統,供皇帝吃的魚在端上餐桌之前,都會有專職的宮女負責將所有的魚刺全部挑出,以保證皇帝能夠放心吃魚,而不用擔心遇到“骨鯁在喉”的危險。

【字裡字外】

“骨鯁在喉”出自《說文解字》,原文為:“鯁,食骨留咽中也。”清代訓詁學家段玉裁對該句的註解是:“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鯁之臣。”善意的忠告不好聽,就像魚骨卡在喉嚨裡,所以,敢於犯顏勸諫的大臣被稱為“骨鯁之臣”。

當然,敢於說出逆耳的忠言需要勇氣,往往是冒著生命危險在諫言,所以這樣的臣子更加難能可貴。歷史上並不缺乏這樣的骨鯁之臣,而這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唐代大臣魏徵。魏徵是初唐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因直言勸諫而被後世稱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魏徵的盡心輔佐下,開創了“貞觀之治”。最初,魏徵提出的建議常常令李世民顏面無光,這讓太宗對魏徵頗有微詞。可是在長孫皇后的委婉勸諫下,太宗漸漸認識到了魏徵這樣的直臣的可貴,對魏徵的意見也越來越重視。魏徵病逝後,太宗十分悲痛,廢朝五日,帶領文武百官親自護送魏徵的靈柩,併為他親題碑文。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