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具體事物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義

一種氣鳴樂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

辨析

“陶冶”和“陶壎”一樣,都與陶器有關。“陶冶”是從陶器的燒製引申而來。被書本或音樂等陶冶情操的過程就好像陶土經過火的慢慢燒製最終發生蛻變,化成精美絕倫的陶器一樣。所以“陶壎”“陶冶”“薰陶”用的是“陶”,而非“淘氣”的“淘”或“掏東西”的“掏”。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解釋“壎”為“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壎的材質多樣,有骨、玉、陶土等,但因多用陶土燒製而成,所以叫陶壎。

至於“陶”,從阜,匋聲。左耳刀旁在古文中多從“阜”而來,指的是山地。“陶”的古文字,左邊為阜,右邊為一個人與一個缶(也就是瓦器),含義為一個人在山中用陶土製造器具。

例句

萬榮縣荊村曾出土過幾枚新石器時代的陶壎。

字裡字外

壎的產生,眾說紛紜。其中,有兩種說法最為常見。

一是伏羲制壎的說法。晉《拾遺記》中有“庖犧(即伏羲)……絲桑為瑟,灼土為壎,禮樂於是興矣”,說的是伏羲用蠶絲製成瑟,燒灼陶土做成壎,開啟了禮樂教化的先端。

二是石流星演變為壎的說法。有研究認為陶壎的產生與古人狩獵有關。古時,先民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泥球(叫作石流星),投擲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為中空,風穿過孔洞,就能發出聲響。先民們覺得有趣,就拿來吹奏,於是慢慢演變成了吹奏樂器——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