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具體事物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義

絃樂器,木製長形。唐宋時有十三根弦,後增至十六根,現發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箏。

辨析

“古箏”中的“箏”字容易寫錯,“箏”是形聲字,從竹,爭聲,因此是竹字頭。

而之所以是竹字頭並不是因為古箏是竹子製作的,據說,周朝的時候,以金、石、土、木、絲、革、竹、匏(páo)等製作材料來劃分樂器種類,稱為“八音分類法”。後來就用“絲竹”來指代樂器乃至音樂,因此“箏”是竹字頭。

起源與演變

“箏”這一名稱的由來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說法認為其名來源於另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瑟,還有人認為是因為箏的聲音錚錚而得名。如劉熙在《釋名》一書中說:“箏,施弦高,箏箏然。”

傳說古箏是秦朝大將蒙恬發明的。唐代杜佑《通典·樂四》載:“箏,秦聲也。”傅玄也在《箏賦序》中說:“以為蒙恬所造。”

例句

殊不知,由二胡演奏家馬曉暉、笛子演奏家唐俊喬和古箏演奏家羅小慈組成的“民樂三女傑”,早已聲名在外。

黃春麗《“民樂三女傑”叫板“女子十二樂坊”》

字裡字外

古箏是中國獨有的、重要的民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具有相當的表現力,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和箏有關的詩句。如南北朝沈約的《詠箏》:“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和斷,聲隨妙指續。徒聞音繞樑,寧知顏如玉。”李白的《春日行》:“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昇天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