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人物·動物·植物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義

舊時官衙裡檢驗死傷的差役,也指代人殮葬者。

辨析

“仵”不要誤寫為同音的“忤”。“忤”從心,午聲,本義是牴觸、不順從,常用於“忤逆”。

起源與演變

負責驗屍,職責類似現代法醫的官員出現在戰國後期,那時候叫“令史”。

“仵作”是隋唐時代,民間殯葬行業的從業者。由於古代將檢驗屍體視為很卑賤的工作,一般人不願意做,每逢命案發生,需要驗屍,通常會叫專門殮葬亡者的仵作(也叫仵工)來查驗屍體。因此到了宋代,官府男性法醫便被稱為仵作,另有女性法醫,叫作“坐婆”。

這個詞一直使用到清代。清末時,驗屍人員改名為“檢驗官”,從此“仵作”一詞退出歷史舞臺。

例句

小少爺殺死了路老二的閨女翠花,現在仵作正在驗屍呢。

端木蕻良《朱刀子》

字裡字外

據說早在堯舜時期,中國就有了專門驗死傷,提供斷案依據的人,但是這樣的人身份一直非常低微。

在專業仵作出現之前,兼做仵作的是殯葬業者。出身於仵作家庭的人是不準參加科舉考試的。

因為既不受尊重又沒有出路,仵作這個行業本身風氣也很不好,在檢驗的時候收取當事人賄賂,或瞞報或捏造,導致冤獄發生,這種事情十分普遍。到了明清兩代,法律遂規定州縣長官必須親臨命案現場,監督仵作驗屍。

仵作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南宋的宋慈。準確地說宋慈不是真正的仵作,他是個讀書人,中過進士,當過官,做的基本都是刑事案件偵破這一方面的工作,因此他不像別的官員那樣忽略仵作的重要性,相反,他認為仵作所做的檢驗工作是整個案件最為關鍵之處。公元1247年,宋慈寫成了一本《洗冤錄》。這是世界上第一本法醫學著作。清朝時這本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對西方法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