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秋琳、塔瑪拉和瑪琳達——
在這個比我們那時代好多世紀裡,希望你們都能快樂。
“永不解釋,永不道歉”或許是給政客、好萊塢名流與企業大亨最好忠告,不過一個作者應該更體諒他讀者一些。所以,雖然我並不打算為任何事情道歉,但“太空漫遊”四部曲身世複雜,或許需要稍加解釋一番。
這一切都始於1948年聖誕節——沒錯,1948年!——我寫一篇4000字短篇小說,參加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舉辦競賽。《前哨》(TheSentinel)描述是月球上發現一座小型金字塔,那是某個外星文明置放,用意是等待行星生活物種——人類興起。直到那時為止,這暗示是我們實在太原始,因而引不起人家興趣①。
BBC拒絕我卑微努力,直到幾乎三年後,這個故事才收錄進惟一一期《十篇故事集》(10StoryFantasy)雜誌,1951年春首度付梓。就像無價之寶《科學小說百科全書》(EncyclopediaofScienceFiction)中挖苦批評一樣,這本雜誌“讓人記得惟一原因,是算術很爛(因為裡面一共有30篇故事)”。
《前哨》在這種過度狀態中超過十年光陰,直到庫柏力克在1964年春天跟我聯絡,問我有沒有什麼好點子可以用來拍那部“天下聞名”(也就是說,還不存在)“科學電影佳作”。在我們許多回合腦力激盪過程中(全都記錄於《2001:失落世界》一書),我們發現月球上耐心守候者可以當做故事好開頭。結果它成就不只如此,因為在製作過程中,這個金字塔演化成現在眾所周知黑色巨石板——“第谷石板”。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