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總序 關於“紅色三部曲”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最近,作家葉永烈就他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和《毛澤東與蔣介石》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為什麼叫《紅色的起點》?

答:因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紅色之路的起點。

中國共產黨是在上海誕生的。我作為上海的專業作家,寫作《紅色的起點》,可以說佔了“地利”的優勢。

《紅色的起點》採用“T”字型結構,即既以寫橫剖面為主——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斷代史,也寫及縱剖面——中共“一大”代表們的後來,這樣給人以歷史的縱深感。

問:為什麼說“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答:《歷史選擇了毛澤東》這部長篇是從特殊而新穎的視角——領袖史,來寫中國共產黨,來寫毛澤東的。

領袖是黨的舵手。黨的成敗,領袖起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起決定性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誕生之後,沒有成熟的領袖,因此早年“左”右搖擺不定,像走馬燈似的更換領袖:從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到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到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到王明、博古的“左”傾教條主義,走過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毛澤東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共創始人之一。不過,在一開始,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並不顯山露水。在1927年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排名第十一位(當然,當時排名順序並不很嚴格)[1]。然而,他堅持了一條正確的路線,即堅持武裝鬥爭,創立紅色根據地和紅色政權,運用游擊戰術和運動戰術,粉碎了蔣介石的多次“圍剿”。雖然他多次受到“左”傾中央的批判、打擊,以至被剝奪軍權,但實踐證明了他是正確的。特別是1934年冬,長征途中,在“左”傾軍事路線指揮下,紅軍大敗於湘江,博古和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威信掃地,黨內、軍內要求毛澤東主持中央工作的呼聲日高。這樣,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乃是歷史選擇的結果。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