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15歲那年,龍應臺就想過:將來要做一個不需要向別人敬禮的工作。在進入一個等級分明、令出必行的體系之後,她一度仍不按規則出牌,多有“突圍”之舉。譬如,她曾拒絕為配合馬市長剪綵辦美展、搞演出,此舉雖也得到市長支援,但長此以往別具一格,市長也要承受來自整部機器的壓力。

文化圈中人說,因為文人氣質和率真性格,龍應臺常有隨興之舉,有些人卻“不愛看她那個調調”。再加上“傲慢”或者初期工作方法的簡單粗糙,她確實得罪了一些人。原“二二八”紀念館館長葉博文先生就曾將與龍應臺的“衝突”寫在一本書裡。市長時期的馬英九對龍應臺的“禮讓三分”,也讓一些人不那麼舒服。

那時候的龍局長雀躍著想施展理想。她每天工作16個小時,自述“整天頂著頭盔上戰場”。王小棣曾見她伏在市政府大門邊的一張桌子上寫著什麼,一問,正要出門,有些事還沒想好,想到就寫下來。王小棣對我說,當年文建會的工作是相當粗糙的,而龍應臺確實做了一些事情。

翻開臺北市文化局2003年編寫的《東倒西歪,三年有成——臺北文化一千天》,可查龍局長的事蹟:臺北的文化地景開創了許多“第一”,包括第一個國際藝術村、第一個駐市藝術家高行健、第一個華人世界的國際詩歌節、第一個古蹟專業演藝廳(中山堂)、第一個專業藝術電影院(臺北之家)、提倡修復並開放許多名人故居(包括錢穆、林語堂等人的故居)、第一個公私合營模式的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制定第一個“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她還推動了老巷弄老房子的拯救,其中包括夏鑄九教授與我見面的紫藤廬,那是哈耶克弟子周德偉的故居。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