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尋找對歷史的技術辯證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數年前有一箇中國農業專家代表團拜訪英國,主人帶他們參觀英國農村。農業專家看完機械、麥田、肥料、穀倉和馬廄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們對農家現代化的舒適便利裝置更是感興趣。這時其中一人問:“這一切都好得很。可你們的農民住哪裡?”

這個天真的問題一提出,沒多久中國人很無知的訊息就四處傳開。

但並沒有太多西方人瞭解,自己的天真可以媲美中國人。我們看到書籍出版,專家在廣播和電視上辯論,彷彿中國的領導人和農民之間已存在法律及商業的聯絡,讓蔣介石和毛澤東可以有條有理處理國事,而中國之所以數十年混亂動盪,原因在於領導人無法無天。他們如此認定時,不僅忽略中國歷史的真正本質,也昧於西方歷史的一些細節。事後回想,那位中國農業專家提出的問題並不笨。西方人有理由可以知道,這個問題可以提供瞭解東西差異的關鍵之處。

在英國曆史上,佃農的前身是農奴,也就是附屬於田莊莊主的奴隸。在14世紀的黑死病之後,由於勞力短缺,他們設法解放自己。但是,大多數沒有取得耕種土地的所有權,無法成為“自由農”(原注:事實上,“自由農”和“租地農”遠比此處所討論的複雜,但對一般讀者而言,粗略的概念比精確的定義有用多了),也無法和地主重新簽約界定彼此的關係,當不成“租地農”。大多數人成為“官冊農”,有些像違建戶,依原始的官方清冊享有土地的權利。依不成文法的原則,土地不可以讓與,但使用者的權利仍然受到承認。因此官冊農的地位就成為數百年來的棘手問題。有些官冊農仍對地主提供封建時代的義務,但義務上至茲事體大者,下至“盛夏的一朵玫瑰”等瑣事。有些義務已轉換成現金,在通貨膨脹的時代,租金可能縮水成象徵性的金額。地主和官冊農的鬥爭持續進行。地主曾試圖趕走官冊農,或是強迫他們根據對當前物價的調適而簽訂有期限的租約。如果順利調高租金,都是以“侵入罰金”的形式,是法律上的新名詞。遲至17世紀初,愛德華·科克(Edward Coke)還宣稱,如果官冊農已善盡義務和服務,“就讓地主皺眉頭吧,官冊農一點也不在乎,因為他知道自己安全了”。這宣告本身證明當時瀰漫的不確定氣氛,否則身為法院院長的他沒有必要釋出這種宣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