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序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文/莫言

幾個月前,張悅然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說集《葵花走失在1890》,幾個月後,就看到了這部長篇小說。回首我們這茬作家走過的道路,大多是由短篇而中篇,由中篇而長篇,而悅然她們,總是不按常規出牌,並且出手不凡,將所謂的小說做法,拋擲腦後,其實她們在創作小說的同時,也在創造著自己的小說做法。

開啟書,就隨著她輕盈流暢的敘述,走近只有她們這代人才有的成長足跡,彷彿走進另外一個世界。從幼兒園到學校,從小夥伴到同學,從友誼到愛情,在我們這代人眼裡,她們這代人似乎就只有這麼簡單的經歷,簡單的人際關係,簡單的故事。但在張悅然筆下,在這簡單中展開的卻是一個斑駁陸離的世界,鋪排的是看似偏執簡單、實則同樣艱難的心路歷程。正如小說主人公杜宛宛的作畫風格:“線條總是粗而壯碩,它們帶著顫抖的病態,毀壞了畫面的純淨”,所以“只能畫水彩畫或者油畫,用厚厚的顏色蓋住那些心虛而彷徨的線條”,因此“畫總是大塊大塊淤積的顏色,一副不知所云的樣子”。

張悅然不同於那些少年作家,她所講述的顯然不僅僅是青春放縱、反叛傳統,而是在成長的迷惘中,小心翼翼地夢想和求證,思索和感悟。她的小說中,沒有了大多數少年作家作品中那種已經變成了時髦套路的憤世嫉俗,沒有了那種貧嘴饒舌和不著邊際的喧囂浮躁,沒有了那種僅僅在字面的意義上玩弄文字的小技巧——那其實還是一種學生腔調,而這一切,是與她思想的深度分不開的。她的思考,總使我感到超出了她的年齡,涉及到了人類生存的許多基本問題,而這些問題,儘管先賢聖哲也不可能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思想的觸角,只要伸展到這個層次,文學,也就貼近了本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