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1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22-07-10 07:18:29

吳楚、吳越戰爭

正當中原戰事暫息之時,吳、越崛起於東南,演出了春秋爭霸的最後一幕。晉楚相爭,晉聯吳制楚,楚則聯越制吳,遂開吳楚、吳越戰爭之局。

1.吳楚戰爭

春秋初,吳為楚之屬國,至吳王壽夢即位(公元前585),國勢始強,遂聯晉制楚,為爭奪淮河流域,與楚交兵達60餘年,漸佔上風。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雙方再戰於雞父(河南固始縣南),吳以寡擊眾,出奇制勝,敗楚七國聯軍。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吳王闔閭(hélǘ,公元前515—前495)即位,重用伍員(即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孫武等良將,整軍經武,圖謀楚國。伍員提出"三師肄(騷擾)楚"的戰略,闔閭採納,用三師在楚東北部進行騷擾,"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左傳.昭公三十年》),如此忽南忽北,擾楚達6年之久,使楚軍疲於應付,漸失警惕,認為僅是騷擾,並無大攻之意,為攻楚創造了條件。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冬,吳王以為時機成熟,聯合蔡、唐之師,派孫武、伍員為將,率4萬餘卒,兵分兩路,沿淮河西上,千里迂迴,自北方突入楚之大隧、直轅、冥阨(皆在今河南、湖北交界的武勝關附近)三關、直趨漢水。楚王驚聞敵軍深入腹地,急令子常、沈尹戎等倉促率軍沿漢水右岸防禦。沈尹戎建議,子常率兵與敵周旋,自己起方城(河南方城)重兵毀吳舟後,經三關擊吳軍之背,這樣前後夾擊,"必大敗之"。此雖屬良謀,但為時已晚,加之子常想獨吞戰功,不待沈軍配合,即於11月9日渡漢水東進,與吳軍三戰三敗,退守柏舉(湖北麻城東南)。吳軍追至,雙方列陣角力,子常的部屬怯敵先逃,楚陣因而動搖,吳軍趁勢攻擊,楚軍大敗而逃。吳軍追至清發水,又乘其半渡之際,殲其一半,不久擊敗沈尹戎回援之師。吳軍五戰五捷,於11月29日攻佔楚都郢(湖北江陵縣東南)。吳兵大勝,是戰略戰術運用精妙之結果,先施三師擾楚,歷時6年,使之疲於奔命,不明吳軍進攻方向;繼則施以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從防守薄弱的東北方突入楚境千餘里,出其不意,收到了戰略奇襲的效果,使楚來不及聚足兵力應戰。戰略運用如此成功,吳勝當屬必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