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分卷閱讀38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那個北方的王,方徵恰巧知道是誰,他叫做夏禹。

《國語·魯語下》載:“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

大禹在會稽山召見部落首領,防風氏來晚了,大禹就把他殺了分屍。

剛才子鋒講這個故事時,方徵就知道了。

防風氏並沒有罪大惡極的記載,《國語》中這個例子的上下文,只是在舉例說明“古代神祇骨頭能有多大”,作為單純的敘述,毫無評判。

大禹是個偉大的君主,《國語》裡的一條孤證記載並不能否定他的功績,重點也不是控訴他,但畢竟留下一筆語焉不詳會被髮散的記載。

或許是因為天威不容冒犯,或許是來遲了有很糟糕影響,或許是防風氏犯了什麼其他錯找個由頭除掉……不管怎麼說,方徵要說服子鋒改變想法,只有從先王做法的根源錯誤入手。

那不是大禹的錯,是遠古社會沒有形成規範的錯。

方徵抓住命懸一線的時機,為所有人爭取活路說了一句話,“北方的王,不教而誅,不對。”

在原始社會,文明發展早期,並不事先公佈犯錯的處置,而等到有人犯了錯,才說出處置方法。這和現代文明社會的法制有著根本性質的不同。

如果大禹告訴來參會的部落首領,遲到會被分屍,有可能防風氏就不會遲到了。可是大禹不說。

如果今天子鋒提前告訴這些女人,遲到或者找不到武器,會有死亡的懲罰,那方徵相信她們一定不會遲到也不會兩手空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