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514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1-01-10 16:38:49

第二一六章 叔向的痛苦

鄭簡公三十年(公元前536年),子產繼續他在鄭國的改革。

子產也許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改革,開創了中國法治史的先河。

《左傳》:三月,鄭人鑄刑書。

子產命令人把刑法刻在了鼎上,是鐵鼎還是銅鼎歷來有爭議,不過這不重要。什麼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國的法律第一次被公佈於眾。

在此之前,貴族之間用“禮”來約束,老百姓才用“刑”。這有些類似於如今官員用“雙規”,而老百姓用“刑法”。“禮”是有明文規定的,貴族都要學習。可是,“刑”就沒有明文,而完全掌握在執政者的手中,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有時候說一是二,說二是一。說不管不管,說嚴打嚴打;今天殺人無罪,明天偷針砍頭。老百姓要是犯了罪,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受到怎樣的處罰。

所以,《周禮》寫道: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來自朋友的反對

鄭國推出了刑鼎,舉世震動。

叔向在晉國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非常失望,於是派人給子產送了一封信,以表達自己的失望。

叔向的信是這樣寫的:一開始我對你抱有很大的期望,現在看來是沒戲了。從前先王根據事情的輕重來判定罪行,而不制定法律條文,就是為了防止人們胡攪蠻纏。即便如此,還是不能禁止犯罪的發生,因此又透過道義來限制,用政令來約束,用禮法來推行,用誠心來維持,用仁慈來奉養,並制定了俸祿和爵位的制度來勸勉人們服從教誨,透過嚴打威懾放縱的人。還怕這樣不夠,又用忠誠交到他們,對好的行為加以獎勵,教他們掌握一些專業技能,使其心情愉快,同時又感到嚴肅而有威嚴,對犯罪者果斷處罰。同時還經常請教聖明賢能的卿相、明察秋毫的官員、忠誠守信的鄉長和仁慈和善的教師,百姓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俯首聽命,而不發生禍亂。一旦百姓知道國家有了刑法,就只知道依據法律,而不會對上司恭恭敬敬了。而且人人都會用刑法狡辯,希望脫罪,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就沒辦法治理了。夏朝亂了的時候做了《禹刑》,商朝亂了的時候做了《湯刑》;西周亂了的時候做了《九刑》,三種刑法的制定,都只是加速滅亡而已。現在你治理鄭國,作封洫、做丘賦,制定了三種刑罰,又把刑法刻在鼎上,企圖以此來安定百姓,是不是太異想天開了?《詩經》說:效法文王的德行,每天都能安定四方。又說:效法文王,萬邦信賴。這樣一來,又何必制定什麼刑法呢?老百姓知道了法律的規定,今後就將拋棄禮法而只相信刑法。刑法中的每一個字眼,他們都會鑽進去跟你狡辯。今後,犯法者會越來越多,賄賂也會越來越多。等到你去世的時候,鄭國大概也就完蛋了吧?據我所知:國將亡,必多制。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必定製定很多的法令。這大概就是說的鄭國的情況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