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1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戰國官制,各國雖略有不同,然到戰國末期,事實上已經是大同小異了。就其趨同之勢的根源而言,魏國可說是戰國新官制的發端者。在文侯武侯及魏惠王前期,魏國在李悝變法邦國富庶之後,又確立了國君、丞相、上將軍三權同領國政的廟堂權力體制,簡潔明確,決策及施行效率大增,魏國迅速由富而強。魏文侯之世,李悝為相,樂羊為將,其時之黃金組合也。魏武侯之世,田文為相,吳起為將,又一次黃金組合也。魏惠王前期,公叔痤為相,龐涓為將,也算得頗具實力的廟堂架構了。魏國開創的三權制之所以有實效,根本點在於丞相開府制。開府者,丞相建立獨立官署(府)而統轄百官處置政務,大體類似於後世的總理內閣制。上將軍雖然也是開府,但只限於處置日常軍務與戰場統轄權,而成軍權與調兵權則歸君主,所以其開府不能與丞相開府相比。而君主的權力,則透過原發性軍權(成軍權、調兵權、任將權)與用人權、賞罰權等等實現總體控制。從總體上說,雖然君權依然是最大權力,但開府相權與開府將權也具有很大的獨立性,比後世的層層疊疊制約要簡潔明快得多。這種極具實效的官制很是符合大戰連綿的戰國,所以迅速為天下所仿效。商鞅的秦國變法,便在秦國建立了以魏國官制為底本的新官制,軸心便是丞相開府。其餘各國變法所建立的官制,也都大體靠近魏國正規化。因此,到戰國末期,各國的丞相都是總領國事而居百官之首,成為最重要的廟堂首席大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