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第一條,道德淪喪。這裡講的道德,不是我們平常生活中的道德,比如什麼尊老愛幼、不隨地吐痰之類的,而是政治道德,即政府官員的職業道德。在帝制時期,這個道德規範有四個基本點:第一,忠君;第二,愛民;第三,勤政;第四,不貪圖享樂。能夠做到這四點,對於君主是有利的,對於老百姓也是有利的,對於整個國家政權和社會都是有利的。所以在中華帝國的大多數時候,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此極為推崇。諸葛亮之所以受到後來歷代封建帝王、官僚、文人的一致推崇,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他在這四點上都做得出類拔萃。但是,在西晉,這四條完全被顛覆。

首先,我們來談忠君。是皇帝,都希望臣子能忠君。這是無一例外的。那麼,什麼人不希望臣子忠心呢?答案是:想篡位的人。曹操、曹丕是這樣的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都是這樣的人。前面講曹魏的時候已經說了,從曹操邁向皇帝寶座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宣稱:“我的政府官員不必忠於皇帝”。這話,放在司馬氏祖孫三代四個人的身上同樣合適,甚至還有過之。舉一個例子吧,公元260年,當時曹魏帝國的皇帝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等三人,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率領宮人三百餘人討伐司馬昭。王沈與王業先行向司馬昭通風報信,司馬昭馬上派中護軍賈充率兵入宮鎮壓,雙方在宮內東止車門相遇。面對皇帝,司馬昭的軍士不敢上前。在這種情況下,賈充斷然令手下成濟擊殺曹髦。事後,司馬昭殺了成濟,但卻重用賈充;而且把沒來報信的王經給殺掉了。這就明擺著告訴大家,“皇帝不但不是不可以侵犯,而且在必要時是可以殺掉的。忠於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所以,後來有人評價說,司馬氏的開國功臣大多是些見利忘義的卑鄙小人。指望這些人做忠臣,那是不可能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